一直愛聽兩個版本的柴一。在家里電腦前工作,喜歡聽基辛、卡拉揚版本。那是基辛18歲時的版本。夢幻一樣的年齡,被卡拉揚呵護著,一路**……一個18歲的少年所散發出的稚嫩,非常具備震懾人的力量,一如初來人世,對世間一切都怯生生的,步子不敢邁大,生怕做錯了什么,有一些拘謹和緊張,甚至不知所措……就是這些,讓人看在眼里,有了憐惜,沖動地想著上前去扶他一下。
怎能扶得了呢?
就什么也不干,放滿屏,專為看基辛偶爾望向卡拉揚一臉的純潔無辜——我特別心疼。18歲的基辛頂著一頭毛茸茸的亂發,在神父一樣子威嚴的卡拉揚的指揮下,孜孜不倦地彈奏老柴。
老柴的深邃是一個18歲的少年駕馭不了的——但我喜歡聽他彈,獨獨為了那份稚嫩。人一生中,大多處于渾濁、焦灼的精神狀態,稚嫩和清醒才顯出了可貴。稚嫩一生只有一次,所以,美好,珍貴,即便不到位,也可以輕易被原諒。這配得起他二十多年的成長。
這么說著,基辛也長大了。二十多年來,他彈琴無數,蛻變是必然的。此際人到中年,臉上有了不得已的滄桑,但眼神依然明亮,有一種光,可以把一切幽暗照亮,挺了不起的一個人。
這么說基辛,大約源于同齡人的惺惺相惜吧,都是七十年代的。年代與年代之間,就是有鴻溝的,不承認也不行。與感情上,天然地與60后、70后的親近些,也不過是自說自話的妄托知己。18歲的基辛在那里不知疲倦地彈奏,他一會兒瞄一眼卡拉揚——那樣子的一瞄,不過是出于一份對于先輩的尊重。人家早已成竹在胸,才華在他體內橫沖直撞,直至要肆意而為了。但18歲的基辛愿意被一名老者的指揮棒牽著,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成長階段,遇到一兩位排除眾議提攜自己的人,非常幸運,少走彎路,一步步都踩在節拍上,順利地加入到渾然的交響里。在老柴的**鋼琴協奏曲里,所有的大中小低音提琴,一齊為烘托著基辛,他才是主角,一步步到達高處,那些執手單簧管、小號的人都可以做他的父親,莊嚴,深沉,內斂的他們,可都愿意襯托這個18歲純潔少年。想起來都令人驕傲。
其中一位執小提琴的老人,他須發皆白,待他稍歇,一臉寧靜,望向基辛的眼神都是憐愛。感覺有一種溫暖的液體在流淌,是的,也是一種默默不言的傳承,對于藝術的,精神上的,無邊無際地被充滿著,樂音裊裊,美好與美好互答,再一同攜手走下去,終于落下**一個音符。
這半年來,都在堅持快走。有人建議聽一些古典音樂就不會枯燥。不這樣認為。快走時,不帶任何東西,也談不上享受,就當是磨練。可以獨自一人對付枯燥,用思考對付枯燥。古典音樂就該坐下聽,可以一個人,當然,更多的只有一個人。
一直對俄羅斯這個民族充滿敬意——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為政治形態的原因,經濟下滑得厲害。人們一邊排隊買有限供應的列巴,一邊不忘把自己收拾得端正地去國家劇院聽古典音樂,這是一種體面,并非窮酸的裝逼,是來源于骨子里的優雅。當下中國,似乎人人闊佬顯貴,甚至跑到美國去當街發錢,但,骨子里一無所有。盲目無措,少教養的裝逼,才是真的窮酸。
到這里,柴一演繹到第三樂章了,已然尾聲,可愛的基辛該站起來謝幕了——這是1988年錄制的版本,距今26年。藝術可以穿越時空,永遠是初始模樣。
那么,再重頭聽一遍吧。
所有的小提琴彼此呼喚,跟著鋼琴一起演繹——到底,什么才叫快樂?是萬頃森林里一棵棵白樺樹集體發聲,要快樂呢,不然就來不及啦……它們一起激蕩著回旋著,在跳舞,葉落紛紛,釋放著身體里每一個快樂的細胞。這么多年,一直以為只有悲傷可以把人升華,直至遇到柴一,才醒悟過來,原來,這個世間,快樂同樣可以升華一個人。
什么叫升華?升華是一種托舉,是把一個人的視野變闊,走向縱深的邊界……
近期下班前,樂意聽一聽柴一,稍微的一點點,快樂是如此的婉轉悠揚,然后被感染著,騎車經過一片銀杏林,黃葉遍布,都是金子在發光,緊挨銀杏林的是一排高大的白楊,上面有八哥停歇——鳥類是不蓋房子的,它們可能想著向晚該去哪一棵大樹上做夢。天際線是望不到的,但,足可在心里望遠。
倘若現實生活無可挽回的逼仄、不盡人意,那為什么不可以做到心有遠意?
人一生中,多灰頭土臉患得患失,少有明媚飛揚之際,但我們要一直活下去,活下去就得透口氣,那就從自己的身體上開窗,把自己敞開了,就什么都可以接納下來。
多虧了柴一,讓我在經久不息的傾聽里一遍遍體驗著快樂的源泉。
單位電腦里收藏著另一版本的柴一,巴倫·博伊姆的露天演出,近年的。是我認為**的維也納樂團的。年老更加圓潤,精湛——巴倫·博伊姆比起18歲的少年來,宛如深山入定的大師。18歲的孩子身體大幅度擺動,他的胳膊不夠長,需要夠著琴鍵,風擺楊柳一般,恰好與大片小提琴的旋律合拍,非常有意味,令人狂喜。但,巴倫·博伊姆不這樣,他多深厚啊,是統領全局的靈魂。每次在單位嘈雜的采編大廳里聽,四周變得如此寂靜,是月出深山的寂靜,清風在耳,一個渺小的人終于放松下來,被神**著,望前走,至于走到哪里,也不太確定,行走是自由的體態,也是自由的本源。就這么走下去吧,即便也會走神,想著回家,即將投入到世俗煙火的繁瑣里,但,不再有畏難情緒——是直面,并且接納下來。
這也是成長吧,跟著基辛一起成長。近半年,不再聽柴六(《悲愴》)——生命需要放下,不能糾纏,向著光明的地方去…… (轉載請注明轉自:http://www.fsfid.com/news_detail.asp?id=391,謝謝!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在尊重自己!)
資訊來源:http://www.fsfid.com/news_detail.asp?id=391
|
友情提示:
信息由用戶自行發布,如果發現錯誤或不符合法規或造成侵權,請及時通知本站更正或刪除,具體聯系方式見頁面底部聯系我們,謝謝。 |
當前頁在本站[名站在線]7天內點擊次數(點擊次數為零的日期不顯示): |
信息評估: |
(還沒有網友對該信息作出評估,你想為該信息提供第一個評估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