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垂直電商,圖書、3c、母嬰、服飾、鉆石、食品飲料等我們都已不陌生,而且每個細分行業里也都已經形成了代表性的電商企業,例如當當、**、京東、蘇寧易購、國美在線、凡客、鉆石小鳥、1號店等。
然而提到生鮮電商,或許絕大多數網民想不出該對應哪家電商平臺,核心原因在于生鮮商品的產品標準化低、物流成本高、難以保存而且運輸耗損大,使得生鮮電商被公認為是“電商最難啃的硬骨頭”,目前國內主流的電商平臺基本鮮有大規模涉足的。
上周,1號店繼今年3月28日在上海率先以自營模式試水生鮮業務后,又將“1號生鮮”的觸腳伸向了北京。首批上線的生鮮產品以水果為主,國內外的水果種類超過70種,同時也有大閘蟹預售。此外,1號店計劃在北京地區10月上線蔬菜,年內上線冷藏分類。年底前,北京市民將可以在1號店購買到拉面、奶酪、黃油、火腿等產品。
那么1號店的底氣何在?為何要涉足生鮮電商?又憑什么啃得動生鮮電商這塊硬骨頭呢?
筆者“圍觀”了這場題為“敢作敢為一路領‘鮮’”的戰略發布會,談點所見所聞。
1、生鮮電商是個未被挖掘的大市場。根據中商提供的數據,相對于生鮮在傳統零售超市20%的銷售額比例,農副產品在網絡渠道的滲透率僅僅為1%,生鮮電商潛力巨大。這塊市場雖然難啃,但主流電商平臺早晚會在結束其它細分市場的競爭戰局后加大力度涉足此領域,原因在于這塊細分市市場蛋糕太誘人。1號店之所以高調進軍自營生鮮市場,還是希望在鞏固自身在食品飲料領域b2c**地位的同時,搶先在生鮮電商市場實現行業與消費者心智雙卡位;
2、1號店在北京開展生鮮電商,是對上海“1號生鮮”試水模式和經驗的復制,1號店經過小半年的試水,“1號生鮮”在上海日訂單量已經**1200單,品類也從最初的水果,豐富到蔬菜、冷凍、冷藏等4大品類。但生鮮電商要做好有兩大難點,一個是供應鏈管理,一個是產品品質管理,而這兩個管理最終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帶給用戶**質的生鮮產品。
現階段1號店的全程冷鏈還是依賴供應商,并未自建冷庫和冷鏈配送,核心還是因為成本挑戰。1號店計劃達到日訂單萬單以上水平再自建冷鏈、冷鏈配送,現階段還是以客戶培育為主。而在生鮮的質量、新鮮和品質上1號店也做足工夫,海內外的高品質水果的確夠“新奇特”的。這緣于1號店的消費者收入通常比其它電商平臺高,消費能力以及對生活的品質追求也就更高,在生鮮產品上更追求品質,而對價格反而不太敏感;
3、既然全程冷鏈還要依賴供應商,1號店要想做好生鮮電商,就必須贏在供應鏈管理,目前1號店采用 “4+1”管理模式,即4重監管+違規處罰的模式:在供應商審核、產品入庫檢查、存儲配送管理、售后產品質量問題處理及追溯4個階段進行監督保障,對違規供應商進行處罰,更好地對供應商和產品進行管控,保證產品品質;
4、短期內1號店不指望生鮮電商盈利,現在還處于市場戰略導入期,不斷擴展生鮮種類、擴大生鮮電商的區域城市是當務之急。今年1號店計劃把北、上、廣做好,明年將在武漢和成都推出生鮮。
其實對1號店而言,進軍生鮮電商是需要勇氣的,生鮮好壞很容易被口感出來,尤其是在中國食品安全大環境整體缺乏信任機制,生鮮產品尤其是在夏天一旦冷鏈機制出現疏忽或紕漏,就可能對品牌聲譽造成沖擊,引發消費者的投訴與信任危機,難度無異于在“刀尖上跳舞”,但目前來看,1號店在生鮮電商直營領域經小半年的試水,已經具備向區域市場拓展和復制擴張的能力,但關鍵還是需要在速度與品質之間維持平衡,穩扎穩打的獲得消費者的口碑信賴,才是王道。
我愛網:www.5aiwang.com
資訊來源:
我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