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聞報道,2016年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都已經知道花落誰家了。其中很多獎項多被屬于基礎科研的科研者獲得了。這讓基礎科研得到了更多科研界關注,讓大家更多認識到基礎科研對于科研發展的作用性也需要重視。那么,2016年有哪些基礎科研獲得研諾貝爾獎呢?
看看下面整理來自齊魯晚報(濟南)的一些新聞報道內容。
2016年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都已塵埃落定。無論是幫助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奪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細胞自噬研究,還是幫助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斬獲物理學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理論,或是幫助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托達特、伯納德·費林加贏得化學獎的分子機器,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無一例外地頒給了“高冷”的基礎科學研究。從這個角度來說,“基礎科研”堪稱今年的“**贏家”。
物理學獎頒給了沒多少人能搞明白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理論。三名獲獎科學家基于拓撲概念對凝聚態做出預言的時候,這一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以至于相關預言的正確性會受到懷疑。但正是由于他們的遠見及洞察力,將凝聚態的研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后來者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被不少科學家調侃已變成“理科綜合獎”的諾貝爾化學獎今年終于“回歸化學”,頒給分子機器這項純粹的化學基礎理論研究。贏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細胞自噬理論,更是屬于典型的基礎學科領域。
在該報道里提到“大隅良典就在獲獎后呼吁,片面強調應用領域研究和“有用”的研究,正在戕害社會,政府和學術界需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這個問題,挺值得深思的,都于一個普通大眾來說,我們很多時候只能看到應用領域研究和“有用”的研究帶給我們的收益。很難去了解科技發展得益于哪些基礎研究的**。所以,小編認為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要被重視需要從科研界看起,然后進行一些科普宣傳告訴一些對科研感興趣的普通大眾,這樣基礎研究的貢獻也會更好被人知道。
更多資訊請訪問拓源優課官網:www.toyoke.com
資訊來源:http://www.toyoke.com/
|